Skip to content

创造型思维

创造型思维

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需要有三个条件:

  1. 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
  2. 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
  3. 源源不断的活水

如果没有落差,河流会停止流动;如果没有河道,河水就会失去方向;如果没有源头活水,河水很快就会枯竭。人的思维发展也是,张力产生动力,河道产生方向,源头活水则来自于现实的接触。

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才能产生持续行动的张力呢?我们往往也会想要改变,但是可能会走向这样的循环:打满鸡血、一鼓作气、再而衰、三而竭,最后又回到颓废的状态,等待下一次再打满鸡血。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诅咒的怪圈,无法逃脱,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循环。这时可能会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,活着是为了什么,但这样的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答案。

也许你会认为进入这样的怪圈是因为目标不坚定,没有坚持不懈的去维持。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,我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不颓废,不想看到颓废的自己。

阿德勒心理学提到任何一种情绪都带有目的,我们打满鸡血也许并不是想做好一件事,而是不想看到颓废的自己产生的焦虑、失落等情绪,所以才选择努力。

《最小阻力之路》的作者罗伯特 · 弗里茨(Robert · Fritz),他区分了两种产生张力的结构: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。他说:

只有创造的结构,才能产生过持续的张力,而解决问题的结构,是没有持续张力的。

最近网上有博主多次提到,一定要培养输出型爱好,殊途同归,输出型爱好可以不断的创造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机会,它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样,给我们提供持续张力。

为什么解决问题的结构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?因为一旦问题得到缓解,这种动力就不复存在,有的人可能会拼命扩大问题的严重性,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来获得动力,但这样子的想法长久下去不利于身心健康,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,因为问题只有一直 “坏” 下去,才能让他们持续产生动力。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即便有成功的学业或事业,却仍然难以认同和享受这些成功。他们需要“问题”和“挫折”产生动力。

为什么创造型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?因为爱。在你创造一个事情的时候,它就是你的“孩子”,你希望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让它变得足够好,根本不需要思考动力的问题。从大的方面来说,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,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,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。

但是,创造型思维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问题,而是说我们不能单纯的以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。在大公司中的普通打工人在固定的岗位上做着固定的事情,没有太多自我的发挥空间,本质是一个去个性化的过程,日夜重复着解决老板提出的“问题”,因此很难激发打工人对工作的“爱”。但如果一份工作可以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想法,有更灵活的创造空间,那么就可以倾注更多的“爱”,让它变得有趣起来。

创造型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?

创造型思维把事情分成了简单的两个部分:

  1. 我想要完成的作品
  2. 我所面临的现实

有时候现实不满足我们去创造,比如没有时间、没有金钱、缺少别人的支持。创造型思维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,而是要正视现实,才能实现我们想要创造的东西。

创造型思维,会把当下的事实看作是创造的条件限制,如果遇到了这些限制,创造型思维会让你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限制(看吧,这里其实也需要解决问题)。而解决问题的思维,会把这些限制当做影响目标实现的条件,这种思维会让你放弃目标。

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,先想我要什么,再想现实是什么,环境能够提供什么,再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。就像刚刚参加工作时老板经常分配一些 bug 去让我解,在解 bug 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很多东西,有了确定的目标再行动会更有动力。当然如果解完 bug 之后,这个动力就“消失”了。

解决问题的思维,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。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,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,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。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,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。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,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,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。

本站总访问量 Loading 本站总访客数 Loading

Comments